红色驿站|长征中走出来的“开国女将”――李贞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发布时间:2023-04-20浏览次数:79

       1955年9月27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授勋仪式隆重举行。在千余名开国将帅中,47岁的李贞是在场的唯一一位女将军。毛泽东亲自为李贞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并与她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周恩来亲手为李贞授予少将军衔。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的李贞,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
红色驿站
(硝烟中的李贞(左一))
       因妇女单独作战存在许多困难,省委决定将妇女团转为地方武装,主要担任保卫机关、维持治安和看守犯人等任务。妇女团从创建到改编虽然只有几个月时间,却展现了妇女武装的强大力量,在我军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1933年夏,李贞由湘赣军区医务学校政委调任中共吉安县军事部长兼赤卫军政委。为了提高文化基础和政治理论水平,李贞赴瑞金中央党校高级班第2期学习。学习结束后不久,李贞担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1934年7月初,在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全面推进的危急时刻,为吸引国民党兵力,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中央决定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前往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开辟新的根据地。8月7日,李贞率红军学校全体学生随红6军团西征,抵达黔东与红3军会师后,部队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元旦,李贞同时任红2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结婚。这对革命夫妇于同年11月19日,随红2、红6军团从湘西桑植出发,开始长征。李贞任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长征中,李贞和甘泗淇经常把部队缴获的骡马让给伤病员骑乘,把帐篷让给伤病员使用。组织部只有3个干部,她白天既要负责党团干部工作,又要收容救护伤病员;晚上宿营时,她亲手为年龄小的战士们缝补衣服。翻越雪山前,红2军团第6师政委廖汉生把围在腰间的一块羊皮送给李贞。李贞将羊皮撕成两半,自己身上绑一片,另一片送给一名体弱的同志。
红色驿站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李贞(左二))
       李贞同甘泗淇夫妇用自己的薪金先后抚养了20多名烈士遗孤和有困难的干部子女,并将他们视如己出。日常生活中,夫妻二人艰苦朴素、克己奉公。1980年,被定为大军区副职的李贞,仍然住在香山脚下一间陈设简朴的房子里。上级领导多次劝她搬到城里去住,可她总是拒绝特殊照顾,只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党员。日常生活中,她时常穿着五六十年代的旧军装,脚上穿着大头鞋。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光辉的一生。在这位开国女将军的遗物中,除了她曾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外,只有4把用了15年的旧藤椅、一个用了40年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冰箱,以及11000元存款、2500元国库券和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遗嘱中,李贞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两根金条,一根捐给自己家乡浏阳,另一根捐给丈夫甘泗淇的家乡宁乡,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用于上交党费。
      李贞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和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一生。她留下的不只是“李贞”这个名字,更是她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和不忘初心的信仰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