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办公室文件
关于印发《海南师范大学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
经学校研究同意,现将《海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请认真贯彻落实。
海南师范大学办公室
2020年10月30日
抄送:党群系统各部门。
海南师范大学办公室
2020年10月30日印发
海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课程目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健全评价体系,整体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二)坚持教师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能力,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三)坚持合力育人
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平台和新机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形成学校各部门、各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育人氛围。
三、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核心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嵌入专业知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叠加,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最终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局面。“十四五”期间,推动实施“课程思政八大工程”建设项目,形成八类建设成果: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立项一批“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开发一批融入师范教育元素、彰显海师特色的文化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程,开展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及展示、评选、表彰活动,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四、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五、建设任务
(一)立德树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更新完善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大纲、课程实施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做好课程设计,加强课程内涵,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德育渗透点,充分挖掘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组织开展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评选展示活动。
2.大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工作,五年内,立项建设1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学院、专业、课程类别(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全覆盖。
3.系统开发凸显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整合全校相关资源,在原有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提升和新开发一批融入师范教育元素、彰显海师特色的文化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程,创建一批品牌课程、打造一批特色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团队学习、理论宣讲、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进一步开拓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视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理论水平。
(二)多维渗透,加强“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建设
4.深入推进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养成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团队领导、心理健康和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统领的素质教育养成体系,贯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助、综合融通的全方位育人平台。
5.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强化学生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6.逐步规范实践类学分认定管理程序。逐步规范全校各类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标准和程序。注重第二课堂管理实效,建立以教务处牵头,学生处、招就处、校团委、大学科技园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的学分认定管理体系;建立“学生申请、学院审核、部门认定、公示公告、学校批准”的学分认定程序;细化第二课堂的学分认定标准,确保认定过程精准,实践成效显著。
(三)引领示范,努力探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
7.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修订形成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炼专业使命、社会责任、专业伦理和职业操守要求,构建本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并作明确且可操作的描述;结合专业特征构建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组织遴选“课程思政”试点专业。各学院须至少遴选一个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建设。试点专业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及新载体,同时在学院层面科学制定包括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具体举措、保障措施、效果评价等在内的“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及其他相关文件和规范。
9.集中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学校从学院试点专业中遴选出20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指导和培育。
(四)强师夯基,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强化教师育人主体责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聘任和奖励的“第一标准”,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11.抓好教师培训发展工作。依托各学院基层党组织和教学组织,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创新、咨询交流等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采取理论学习与业务指导相结合、党性教育与社会调研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交流工作,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发展体系。
12.开展示范教学团队建设。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工作,五年内,立项建设50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团队成员工作范围明确,职责划分落实。鼓励教学团队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跨行业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五)整合资源,完善课题研究培育机制
1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结合学校“1.5+1.0+1.0+0.5”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鼓励跨学院、跨部门联合申报,把“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成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管理体系,认定科研工作量和成果;把学校“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纳入学校教改经费统筹,予以政策和经费倾斜。通过五年时间建设不少于50个项目,总结凝练形成一批“课程思政”研究成果。
14.筹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为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高度融合,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建立海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对我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引导我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不同类别课程的德育体系、方案、实现路径及规律。
(六)科学设定,多元构建思政育人测评体系
15.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实施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16.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明确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阶段各环节工作的职责和要求,并形成各院级层面的“课程思政”推进方案,扎实开展相关工作的部署和考核。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二级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等重要内容。
17.引入独立第三方教育评估体系。在做好内部评估的同时,遴选第三方评估机构就在校生的育人质量和毕业生的育人目标达成度开展全面、深入、科学、规范的评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效果指标体系,真实诊断和评估学生在校期内和步入社会后思想观念、责任意识、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效果。根据思政教育的效果反馈和持续改进,切实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加强调研和实践指导,密切关注和支持一线教师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动实践。
(二)强化协同联动
强化宣传部、学生处、人事处、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压实责任,研究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各部门要在年度工作计划、安排、考核中落实立德树人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全面提高“三全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三)严格工作考核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依据。此外,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年度教学考核内容。
(四)提供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等提供建设经费培训经费等;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在质量工程、一流专业课程等申报中向“课程思政”类建设项目倾斜,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项目。同时,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推进。